语言文字组织管理常规管理

A3.2-3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备课制度 作者:马佩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378  更新时间:2014-03-05

一、制定备课制度的目的:

    备课是上课的前奏,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对教学进行预设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努力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有效地落实到备课中去,充分发挥备课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备课制度的总体要求:

1、钻研教材:熟悉和理解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内容和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认真研究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熟悉教材全过程。

2、研究教法:重视教学思想,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根据有关教学理论和要求,处理教材与授课的关系,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讲究有效教学。 
3
、了解学生: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备课制度的具体要求:

1、常规课:根据班级学生实际与教学要求将校本研修资源库中的标准教案进行调整与修改,利用word文档的修改模式,注明修改意图,并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2、研究课:具体包括:

1)评价课:对象:所有任教教师。模式:确定课题备出初稿----教研组网上讨论----确立教案上课----现场或网上观课----网上讨论----    后反思。

2)一课三磨:对象:指定有关任教教师。模式:评价课模式反复三次,并把第三次上课作为展示课。

3)同课异构:对象:指定有关任教教师。模式:根据班级实际与教师个人特点,对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3、公开课:对象:指定有关任教教师。模式:根据研究主题备出初稿----教研组网上讨论----确立教案----与教研员网上交流----修改教案----确立教案上课----现场或网上观课----网上讨论----课后反思。

    以上两类课在备课中要体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环节。具体如下: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1)学生的层次,以及该类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的一般情况;

                   2)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并进一步估计他们学习该内容的具体情况。

教学目的:可以将三类目标分开写,也可将三类目标合并一起写。必须注意:

1)原则上行为执行人为学生,行为目标都必须落实到学生;

2)谓语尽可能采用可以检测的行为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不一定都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也可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对教材、学情的分析,阐述本设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或模式,及其教学意图,即为什么使用这些方法、手段、策略或模式,为什么确立这样的意图,阐明怎样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或途径。

    教学过程:格式不论,可以用表格式,也可以用文字直接叙述。尽可能阐明怎么教与怎么学的过程,特别是阐明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教学反思:这是教师本人在教学后的感悟。选择教学过程中最有收获、最有感触的来写,要真实、有内容,语言需适当修饰、提炼。

 

(说明:以上备课格局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特点定夺。)

上一篇: A3.4-2高桥镇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员评选方法
下一篇: A3.4-2高桥镇小学阳光男孩评选标准

浦东新区文明在线   上海市教育文明在线   共产党员网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管理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