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校园用语用字环境用语规范

C1.1-1 2012学年语言文字广播稿 作者:马佩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898  更新时间:2014-03-08

2012学年语言文字广播稿(共十期)

第一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美丽的吻》

美丽的吻

  几年前,在西雅图残疾人运动会上,九名身体或智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整齐地排在百米速跑线上。

  枪声一响,所有的人跑了起来。确切地讲他们并不是在速跑,可是他们都满心欢喜要跑完全程并争取胜利。突然,一个男孩子在跑道上跌倒了,他坚强地爬起来,再次跌倒,他又坚强地爬起来……连续好几次,男孩终于哭了。其他八个孩子听到男孩的哭声,放慢速度停下来。然后转身回跑,无一例外。

  这时,一个患有“恐低综合症”的小孩弯下腰,在那个男孩的脸上轻轻吻了一下说:“这会让你好些的。”

  然后,九个孩子手挽着手走向终点。

  体育馆的所有观众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持续了将近十分钟。

我们不怕先天的缺陷,不怕后天的不足,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在人生的跑道上赢得精彩。

二、古诗诵读《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题解】

这首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 “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第二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父亲》

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六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的拾起刀子,很慢很慢的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长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么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道:“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察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二、古诗诵读《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题解】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第三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平分生命》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

  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仍会死去。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汗,他紧握着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 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二、古诗诵读《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题解】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 “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第四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诚实无价》

诚实无价

  吃过晚饭,华盛顿的父亲很严肃的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他看了每个人一眼,质问道:“是谁砍了我的樱桃树?你们可知道这棵樱桃树花了我多少钱才买来的!”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说:“不是我。”有的私下小声议论。只有华盛顿坐在一边,低着头没有说话。

  原来,他吓坏了,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闯了大祸。前几天,父亲买了一把新斧头,华盛顿想试试这把斧头锋利不锋利就来到家里的大果园里。果园里种了许多苹果树、樱桃树。华盛顿抡起斧头就向一棵小樱桃树砍去。“嚓、嚓”,小樱桃树身上立刻出现了几道深深的刀口……

  “怎么办?我要不要说实话呢?”华盛顿感到父亲严厉的目光在看着自己,其他人也在议论自己。他犹豫起来,真想藏起来,躲过这个难堪的时刻。

突然,华盛顿想起了什么。他看看爸爸,站起身说:“爸爸,我不能说谎。樱桃树是我用斧头砍的。”大家都吃惊地望着华盛顿。爸爸听了一愣,随后慢慢露出了笑容。他高兴地说:“好孩子,你的诚实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二、古诗诵读《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题解】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第五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只看拥有的》

只看拥有的

  有一个女子,自小就患了大脑麻痹症,这种病会使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也会时常乱动,连说话也说不清楚,嘴里总是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

  这样的人,在常人看来,已经失去语言表达能力和正常生活的可能,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

  但这个女子硬是靠她的顽强的意志,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个中学生冒昧地问她:“ 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

  她笑了笑,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

  五、……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如果我们的眼睛始终盯着缺陷,生活将毫无希望,只看自己拥有的,这是一种多么昂扬的人生态度。

 二、古诗诵读《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题解】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 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六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记得别人的感受》

记得别人的感受

  有一天,在儿童俱乐部地大厅里,一位满脸歉意地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位四岁地小孩。

  原来这位工作人员,因为一时疏忽,在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这位澳洲小孩儿留在网球场。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回球场,将这位小孩带回来。而小孩因为一个人在偏远的网球场而饱受惊吓,已经哭得精疲力竭了。

  正在这时,小孩的妈妈出现了,看着自己的小孩哭得惨兮兮的,也非常担心。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痛骂那位工作人员,还是生气地将小孩带走,再也不参加俱乐部了?

  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她的小孩,并且很理性地告诉她:“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地紧张,所以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脸颊,安慰她一下!”

  只见那位四岁的小孩,踮起脚,亲亲蹲在她身旁的工作人员,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当你感到难过的时候,也别忘了别人心里的感受。

  (即使再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别人的感受,因为那个使你受伤的人也许正在为了伤害你而自责不已。)

二、古诗诵读《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题解】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第七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播种于收获》

播种于收获

  在遥远的沙漠中有一片绿洲,一位老人跪在地上,拿着铁锹在挖沙土。

  一个旅人经过绿洲,停下来给骆驼饮水。他看到满头大汗的老人,便上前打了声招呼:“你好呀,大爷。”

  “你好。”老人回答时并没有停止干活。

  旅人问道:“这么热的天,你在这里挖什么呢?”

  “我在播种。”老人说。

  “你要在这里种什么?”

  “种椰枣。”老人说道。

  “椰枣?!” 旅人惊讶地说,那副表情就像听到了最愚蠢的话,“你的脑子被烤坏了吧,大爷,走,还是放下铁锹跟我去店里喝一杯吧。”

  “不,我得先把种子播完,然后我们可以喝一杯。”老人说。

  “告诉我,大爷,你多大年纪了?”旅人问。

  “我不知道,六十,七十,还是八十……我忘记了……但这并不重要。”

  “大爷,椰枣树长成要五十多岁,长成之后才能结出果实。我希望你能长寿,能活到一百岁,但到那时你也很难收获今天劳动的成果。还是别干了吧。”旅人劝说道。

  “我吃的椰枣是前人种下的,播种的人也没有梦想吃到自己种的椰枣。我今天播种,是为了让后人能吃到我种的椰枣……虽然我也并不知道谁会吃到我种的椰枣,但我想,这份辛苦是值得的。”

  听完老人的一席话,旅人说:“很感谢你的这一课,请收下我的学费。”说着,他把钱袋递给老人。

“谢谢你的钱,朋友。你看,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你认为我无法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但我还没有播完种,就收获了一袋钱和一位朋友的谢意。”老人笑着说。

二、古诗诵读《无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题解】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第八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井水都干枯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区找水。小姑娘哪也找不着水,累得地上睡着了。

当她醒来得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是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又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了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她想,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正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然变成银的了。

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吧水罐递给了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了。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个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候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二、古诗诵读《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题解】

这首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 “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第九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树的故事》

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有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有时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

一天,小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

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的离去了。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

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

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男孩说:“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不能给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现在只要有一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说:“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的地方了。”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长大后,离开他们……只有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

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

二、古诗诵读《月夜》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题解】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第十期语言文字广播稿

一、故事《母亲的姿势》

母亲的姿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

孩子们被叫醒后,各个如受惊的小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越过墙头.

父亲出去后再也没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五个孩子越来越近了,五个孩子中,最高的也只有1.54,而围墙却有两米多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攀上去.幸运的是,墙头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手抓紧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墙内的母亲和孩子.

”别怕,踩着妈妈的手,上去!”妈妈蹲在地上,抓牢大儿子的脚,大儿子用力一蹬,抓住雇工的手攀上墙头脱离了险竟.用同样的方法,母亲把二儿子和小儿子一一举过了墙.

此刻,火舌已舔到脚掌,母亲奋力抓起二女儿.此时,她的力气已用尽,浑身不停地颤抖.大女儿急中生智,协助妈妈帮妹妹举过了墙.火海中,仅剩母亲和大女儿.大火已卷上了她们的身体,烧着了她们的衣服.大女儿哭着要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大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过墙头.当雇工再次把手伸向母亲时,她连站立的力气也耗尽了.转眼间,便被大火吞没了了.

墙外,五个孩子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大声喊着妈妈.而墙内的母亲再也听不到了,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消防人员赶到,20分钟便将大火扑灭.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二、古诗诵读《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

卢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题解】

这首诗写将军夜里巡逻边境高度警惕。

上一篇: C1.3-1学校《桥之韵》校报
下一篇: C1.1-1 2011语言文字广播稿

浦东新区文明在线   上海市教育文明在线   共产党员网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管理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