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能力 → 教师能力
说好普通话
高桥镇小学 徐佩丽
在今天的社会,写规范字已经初见成效,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说普通话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风度在优雅的谈吐中体现,风采在规范的语言里洋溢。我认为要想说好普通话,要从学校抓起,学校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基础阵地。
我们教师要从小就抓孩子的标准口语。狭隘意义上认为正确运用汉字是增强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方面,没把它上升到对理解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作用和准确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深远意义方面来思考,抱着随便的态度。学生没弄清规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从而使不少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成了一种习惯。列宁曾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此话千真万确。普通话是口耳之学,虽然要依靠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但关键还是耳治和口治,只要主动积极,随时随地可以学,可以练。训练时要把握几个关键:一是既要重视读准单字的声韵调,又要重视学习普通话的韵律,如词语的轻重音、句调和停连等。学习普通话,如果只能念准一个个音节,那最多只能算学了一半,因为在说话、讲演、朗读等实际运用中还必须讲究整个语流的自然生动,这就必须学习普通话的韵律。二是要听说读想相结合。听这个环节很重要,有些人之所以普通话语音发不准,从发声理论上说,跟他长期用方言听说有关,听感差,当然就分不清声韵调上的细微差别。因此注意听辨能力的训练很重要,要听标准的普通话录音,边听边想,找准发音部位,进行方音辨正。当然,要提高口语水平,说和读显然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只有强化读说,先读后说,边读边说,才能张嘴就来,左右逢源。三是要改变内部语言。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人在思维时需要用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永不分离。日常说话,因为太平常了,脱口而出,仿佛没有使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但如果我们去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能感觉到自己的默默自语。学习普通话,就要养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的习惯,如果没有这种习惯,讲话时就得先用方言把意思想好,再译成普通话说出来,这样说出来的话就不会流畅、纯正。
小学推行校园用语的规范化,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你坚持讲普通话,而与你交谈的人却讲方言,就会感到别扭,倘若大家都坚持讲普通话,时间一长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在形成习惯之前,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强力推行。目前,中小学正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对小学学生而言,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开口讲普通话,把能否坚持讲普通话纳入到对文明班级、先进个人的考核中,把普通话作为一门学科,将成绩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其次要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讲座、广播、朗诵、演讲、辨论会等促进普通话的推广,使学习普通话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再次,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鼓励那些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普通水平等级测试,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定,充分发挥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带头作用,使学生以会讲普通话为荣,以此促进学校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校园用语规范化的目标。并且,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时时处处说普通话的习惯。
一个人从小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将受益终身。另外,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和身心修养的综合反映,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而是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更是掌握计算机的必要前提,对于任何学段、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都是最有用的本领,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
上一篇: D1.1-1我与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
下一篇: D1.1-1浅谈汉语拼音巧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