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第一学期数学学科工作报告 本学期期末调研数学试卷总体上看,其定位明确,结构合理。整体上重视对主干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与近三年的试卷相比,难度略有降低。部分题目能灵活设计,突现了对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调研试卷特点 1、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多数试题难度下降,易于作答,尤其是一、二试卷中的试题,体现得更为明显。 2、试卷整体基于对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内容上没有出现任何“偏、难、怪”试题,对于基于教材、立足基础复习的学生而言,考生们对这套试卷有着较好的适应度,相对地降低了试卷的难度。 3、 基础中尽量体现灵活 试卷整体结构着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多数试题考查的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初级水平(知道、了解、模仿)和中级水平(理解、独立操作)。 二、数据呈现 三、问题分析 1、两极分化的趋势依然明显,低分人数较多 在义务阶段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型和全面性决定了小学阶段核心指标是合格率。尽管这次检测有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次调研三至五年级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低分人数有扩大的迹象。 2、学生字迹潦草,学习习惯较差 在批卷时发现,部分学生字迹潦草,例如“6”与“0”,在做判断题时,往往会在“P”上添上一撇,可想而知平时做作业时多么随意。其次,部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一个学生知识不懂,老师可以再讲,可如果养成了做题不认真的习惯,那可是谁也帮不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光要注意知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些好习惯的培养。最后,部分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有效措施 1、加强日常教研,提高自身素养。 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多设计、提出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开展尝试和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强化过程意识,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是简单地背下一些公式、定理,而要展开思维,弄清楚其背景和来源,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教学,真正做到结论和过程并重。 2、课题驱动,提升教师素养 数学教研组,以学校课题为载体,本着“针对问题、合力研究,以点带面、引导转变”原则,采取上下结合、异质分组、分段研制的方式开展了系列研修活动。 3、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数学归根到底是一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数学学科也是容易产生分化的学科,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处于后进,但是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新课程的理念、命题的导向都需要加强对成绩相对落后学生的关注,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后进生并不是对所学知识一点也不知道,而是知道的不全,不能形成能力。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是每位数学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