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一学期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一、常规工作 1.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等文件精神学习,教研工作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 2.通过课题及相关项目的研究,加强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3.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重点工作 (一)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学水平 以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校的建设方案及《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学业评价》为抓手,以第24届校本研修活动为平台,通过“一课三磨”活动培养3年期青年老师和有一定教龄的成熟期老师。另外,通过网络平台集体备课、上课、反思等活动,规范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题研究引领,提升学科素养 1.开展区级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并根据教材变动及相关文件精神,及时修改评价指标。 2.根据数学学科创新素养培育的建设方案,修改教学课堂评价表及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 3.开展区级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数学微课例运用研究》实施研究和总结阶段 (三)科学检测,反思问题 依据《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实施意见》及《数学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本学期进行单项及综合两次学校调研,严格科学的把关试卷的信度及效度,在调研分析中发现问题,反思教学。 (四)积极参加区教研活动 本学期6次混合式教研活动,其中现场活动4次,网络研修2次,组织老师积极参加研修活动,获得十三五学分。 三、调研分析 (一)、问题分析 1、个别年级两极分化的趋势依然明显 在义务阶段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型和全面性决定了小学阶段核心指标是合格率。尽管这次检测有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次调研三至五年级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低分人数有扩大的迹象。 2、学生字迹潦草,学习习惯较差 在批卷时发现,部分学生字迹潦草,例如“6”与“0”,在做判断题时,往往会在“P”上添上一撇,可想而知平时做作业时多么随意。其次,部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一个学生知识不懂,老师可以再讲,可如果养成了做题不认真的习惯,那可是谁也帮不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光要注意知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些好习惯的培养。最后,部分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整改措施 1、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深入学习课改理念,仍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改进教学 (1)改进备课方式。 a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b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c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d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顺序。 (2)改进课堂教学。 a新课引入生活化。 b问题提出开放化。 c练习设计多样化。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改进教学评价。 (三)今后发展方向: 1、提高课堂效率 2、实现资源共享 3、改变学习方式 4、系统有效的复习 总之,今后要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细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常规要质量,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质量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