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一学期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来源:瞿神尧   发布日期:2019-01-18   浏览次数:53

 

2018学年第一学期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一、常规工作

1.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等文件精神学习,教研工作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

2.通过课题及相关项目的研究,加强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3.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重点工作

(一)校本研修活动,提升教学水平

以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校的建设方案及《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学业评价》为抓手,以第24届校本研修活动为平台,通过“一课三磨”活动培养3年期青年老师和有一定教龄的成熟期老师。另外,通过网络平台集体备课、上课、反思等活动,规范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题研究引领,提升学科素养

1.开展区级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并根据教材变动及相关文件精神,及时修改评价指标。

2.根据数学学科创新素养培育的建设方案,修改教学课堂评价表及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

3.开展区级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数学微课例运用研究》实施研究和总结阶段

(三)科学检测,反思问题

依据《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实施意见》及《数学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本学期进行单项及综合两次学校调研,严格科学的把关试卷的信度及效度,在调研分析中发现问题,反思教学。

(四)积极参加区教研活动

本学期6次混合式教研活动,其中现场活动4次,网络研修2次,组织老师积极参加研修活动,获得十三五学分。

三、调研分析

(一)、问题分析

1、个别年级两极分化的趋势依然明显

在义务阶段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型和全面性决定了小学阶段核心指标是合格率。尽管这次检测有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次调研三至五年级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低分人数有扩大的迹象。

2、学生字迹潦草,学习习惯较差

在批卷时发现,部分学生字迹潦草,例如“6”与“0”,在做判断题时,往往会在“P”上添上一撇,可想而知平时做作业时多么随意。其次,部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一个学生知识不懂,老师可以再讲,可如果养成了做题不认真的习惯,那可是谁也帮不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光要注意知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些好习惯的培养。最后,部分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整改措施

1、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深入学习课改理念,仍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改进教学

1)改进备课方式。

a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b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c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d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顺序。

2)改进课堂教学。

a新课引入生活化。

b问题提出开放化。

c练习设计多样化。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改进教学评价。

(三)今后发展方向:

1、提高课堂效率

2、实现资源共享

3、改变学习方式

4、系统有效的复习

总之,今后要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细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常规要质量,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研究,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质量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