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英语学科小结
来源:俞明华   发布日期:2017-01-20   浏览次数:24

 

本学期,英语课程部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实施意见》为指南,认真贯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扎实有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依托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效。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师生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负担轻重等诸多方面。

1. 继续聘请浦东新区英语教研员吴建新老师来校指导教学工作。指导分为两个部分:报告和听课评课。听取最前沿的报告,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全体英语教师参加的听课评课,从备课,上课,教态,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多方面来专业分析教师的优缺点,提高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力。

周次

主要内容

参与教师

研究主题

5周周三下午(周漪蕾耿婷婷)

课堂观察

全体教师

基于课程标准的

教学与评价

14周周四下午

(成芬  赵军)

2. 外教工作的全面开展:三四年级各班,一二五年级外教提高班,做好助教的相关工作。

高桥镇小学外教安排:

1.      各位任课英语教师担任外教助教,协助外教管理好班级,协助外教组织好各类活动, 可以和外教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2.      对外教的课堂教学进行记录,形成电子文档,每学期完成三篇。

3.      每个外教助教在一年中完成一篇教学案例或者助教心得。

4.      平时请各位助教拍点照片,学期结束之后发给我作为档案留存。

5.      第四节课上课的老师请陪同外教老师一起用餐,也欢迎其他老师和外教一起用餐。

周一: 朱玲  王姬贞 周漪蕾

周二: 秦云霞  顾颖  谢莉

周三: 成芬   益嘉雯   肖琳

周四: 俞明华  孙佳妮  蔡幼君

6.      平时请多与外教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7.      一二五年级提高班具体安排:

1)   每班选取6名优秀学生参加提高班。

2)   时间安排: 每天中午12:30----13:00

周一:一年级兰嵩(王姬贞)           

周二:一年级花山(孙佳妮)

周三:二年级花山(徐佩丽)

周四:二年级兰嵩(周漪蕾)

周五:五年级英语社团(花山)13:30—14:20(蔡幼君)      

请各位老师带领同学去相应的专用教室上提高班。(录播教室)

8.      外教具体负责老师:

花山路校区: 俞明华  顾颖

兰嵩路校区: 朱玲    周漪蕾

9 外教每周四中午12:10 从花山路校区出发前往高行校区。

10. 外教在高行校区上完课之后,可以搭乘学校班车,到达地铁站。

 

 

3. 各位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区英语教研活动,不断充实自己。

几点强调:1)每次活动参与的人员相对固定(以年级为单位)(2+4模式) 

2)严禁代签和早退, 第一次活动写好师训号

4. 认真参加学校的三磨活动及评价课,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加三磨的老师:周漪蕾  肖琳  张晔婷  耿婷婷 

  单元设计的老师:徐佩丽  益嘉雯

5. 1130日,承担浦东新区教学周展示活动,《基于网络平台的作业流程与设计》。蔡幼君上了一堂公开教学,俞明华老师对课题做了研究与探讨。

6. 各位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活动。每个人都做到观课15节,评课3节,课时精修3课时。

二.结合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钻研能力。

1. 浦东新区小学英语指导手册项目,我们已经参加了四年。通过指导手册的学习,让见习期的老师更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适应英语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具体工作等待英语教研室布置。

2. 结合学校的市级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作业流程与设计》,完成英语子项目组的设计。

第一部分,每个课时一份练习,题目要体现层次性。每个unit不少于15题,题型类型多样,有所给单词填空,改句,语音判断,写话等形式。

第二部分,语音部分。对英语学习来说,听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很多孩子,除了上课的35分钟之外,他没有听说英语的环境,也没有养成听读录音磁带的好习惯。究其原因就在于老师没有办法去检测孩子在家中的口语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网络作业平台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3. 依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各年段英语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结合各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高桥镇小学(英语)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细则。项目组的老师认真研读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中高年级评价指南,修改我校的评价细则,使其规范化,科学化。

三.做好带教工作,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积极做好带教工作。本学期英语有1位实习教师。通过带教,使实习生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常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