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激情-听著名作家、新区作协主席讲座有感
来源:顾德明   发布日期:2017-09-29   浏览次数:4739

 

  激情,是走过泥泞遗留在身后的那行足迹。激情是人生深蕴的宝藏,是让生命蓬勃的动力。激情是沉默中的爆发,是蛰伏后的苏醒,是人类对整个大千世界的吞吐、张弛、沉浮、聚敛最敏感、最有力的回应。而这些种种的激情都源于梦想,引发动力。

图片1.jpg

  倾听了上海市作协理事、浦东新区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王亚岗老师作讲座,他将他精彩的个人经历娓娓道来,从求知若渴的童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汲取精神营养。在动荡的年代追求精神的自由,在极其艰苦的云南环境中,找到了理想的归宿——文学。返程以后,不平凡的的经历在他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名文学工作者,用自己的激情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tu2.jpg

 

  在现在这个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社会中,物质充裕了,但是精神却不富足,没有敬畏没有理想……我们应当超脱与这些主义,树立自身的理想,丰富精神世界。但是在追寻理想的路上,绝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贴切生活,起源于爱好与兴趣。

 在现代教育中,从一开始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替代宗教来富足精神生活,以致到现在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关注度日益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职责,除却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之外,更要更好地树立理想,用激情去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的便是底蕴和内涵,是一种内敛的绽放,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来升华眼界。而现代年轻人物质生活充裕,电视媒介、电脑游戏的声光刺激和网络上的快阅读使人缺失了纸质的细读,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缺失了对生活与自然景物的幸福认知意识。因此诗书乐画更应得到重视。

  莫言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之后的晚宴发表获奖致辞,其中最后一句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恰恰是迎合了庄子的思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个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应该站在未来十年、百年的高峰来看待万物、洞察世界,从而练就一双诗眼。诗言志、诗抒情、诗写意,用诗眼去观察自然、观察现状、观察人性,就能看到它们的本质,看到它们的内在或背面,从而结合自身的素养、知识的积累、文辞的锤炼,你就有了一颗高于常人的诗心,你再插上想象的翅膀和精准、纯净的语言,你一定能抵达至高的精神诗界,创造出含有张力、富有弹性、韵味十足的诗篇。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不同他人的精彩人生。

  诗歌不是商品,是精神圣物,写诗的人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养成了一种深度思考与独立人格,故而被世人称之为“精神富翁”,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也带来了语言的爆炸。当今社会充塞着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这种简化语言的泛滥可能会引起灾难,我们作为诗人或诗歌爱好者应该负起诗歌语言活力的责任。中国是一个诗国,正因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才使我们民族的语言丰富多彩,才使我们民族的思想多元而活跃,傲立于世界。身为教师的我们,我们自身文化底蕴和隐形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对于语言,对于文学,对于文化的传承更应当起一个传播者的角色,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广阅读,深思考,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在王亚岗老师提及到了一些现代的作者以及自己的著作《雨是一幅画》、《神游丹青》、《淡去的月》《浦东文学》……诸如此类的作品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文化补给,增强自身素质。

  个人的经历无法复制,但是个人的精神可以学习,用理想引领激情,用拼搏铸就未来。让我们在文学的浇灌下,不断成长,心中长明一盏希望的灯。(宋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