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支教见闻随笔:一些感动 一点希望
来源:高桥镇小学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0-11-18   浏览次数:1699

云南支教见闻随笔二

时光如白驹过隙,又胜似蜗牛慢步,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一转眼支教工作已有三个月了,在生活上也有“无辣不下饭”的习惯了,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常常与教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在工作方面,上课、听课、评课已经成为常态,也时常帮助当地教师“修改教案设计”、“ppt制作”等。为了扩大支教的辐射力度,在北宁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来到小广南学校参加“解读新课程标准”的研讨会。

小广南学校是一所偏远山区的中心小学(一级完小),校址在山顶上,最好的房屋是原南汇区航头镇援建的“航头希望教学楼”,课桌椅比较破旧,师生四百余人(教师20人),教师平均年龄47.9岁,两级分化严重,然而最年轻的是校长。全校饮水比较困难,两口水缸维系着四百余人一天的生活用水,水是由当地村民每天从山脚下挑水注满水缸(当地人说,“宁可省下一口酒,不能浪费一滴水”),绝大部分学生路程比较远,一般来回要两个小时左右。我们的到来受到学校领导与师生的热烈欢迎,当地老师说:这是建校以来最高规格的研讨会,希望我们毫无保留的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留在小广南。三年级数学课《估算》及五年级语文课《珍珠鸟》,可以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研讨会中我对《估算》一课结合新课程作了点评,同时探讨了关于学生能力发展和小组合作的几个要素,老师们纷纷表示很受启发,拓展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一天很快过去了,我们这些在他们眼中的“专家”,更应该向他们学习,虽然在课堂中没有媒体技术、更谈不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如此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从他们严谨的教学、漂亮的粉笔字中,让我们看到一份淡定,一份坚守,这是真真正正的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有如此的老师,贫穷的孩子又是“富有”的,那份灿烂的笑容,是一种幸福,更是对知识的渴求。

 

图为学校校门

 

图为教学楼

 

图为教师办公楼

 

图为当地学生灿烂的笑容

 

图为当地学生在上学路上

 

图为学校使用的水缸

如果我们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他们诠释着一种奉献、一种信仰,相信在富有朝气的年轻校长带领下,在一批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坚守下,边远地区的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瞿神尧于云南

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