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9周“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什么”升旗仪式(高行)
来源:洪娜   发布日期:2016-04-11   浏览次数:786

在古代,人们将一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我们可以用一首24节气歌来概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24节气。本周升旗仪式的主题是: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什么?

四年级各班出操队伍在班主任老师的努力下有了进步,但在踏步、排队、升旗仪式纪律方面仍需加强训练,为低年级同学做好榜样。

四(7)班                            四(8)班

四(9)班                           四(10)班

本周升旗仪式的主持人是三(11)中队蔡天驰。

升旗手是五(8)中队的施程宇和马诗颖。

施程宇同学说,二十四节气歌的28个字说明了12个月,表述了365天,相传了2000年,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这么精确,为什么这么精练?因为它是民族的智慧,是实践着的真理,它不仅规范了我们的行为,而且启迪了我们的思想。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这是不容忽视的“第三只手”。二十四节气讲的是天,说的是地,记录的是自然。古人依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生活,实质就是主观适应客观。工业文明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学会了运用两只手,便萌生了人定胜天。实际在发展中,只凭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还不够,要想可持续,必须注意“第三只手”——大自然之手,即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

马诗颖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这是不能丢掉的民族精神。一是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农耕时代,靠天吃饭,就要掌握气象、适应气候。在工具极为有限的条件下,靠双脚追踪候鸟、凭双眼观察作物,困难重重,但先人们不屈不挠,一代又一代反复观测、完善,终于总结出天地呼应、人物相宜、时空顺畅的二十四节气。二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二十四节气“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联想到大数据,二十四节气堪称鼻祖,2000年前就能预测未来。大家都有感受,立春一近,天气转暖;秋分一过,白天变短;冬至一到,昼夜时间逐渐相反。谁掌握了二十四节气,谁就可以“草船借箭”,这不是算命,也不是演义,这是精益求精的结果。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 

高云老师说,在农耕时代的几千年里,黄河流域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后来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黄河流域扩展到整个华夏大地。比如,谷雨,是在每年的公历420日,或21日,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芒种,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是在每年的公历65日左右。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并有抢收抢种十分急迫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概括起来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告诉我们,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也启示我们要遵循规律、讲究节奏,不能急于求成,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做什么事,我们学习也是一样,一旦错过了时机,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弥补回来。

俗话说:“节气不饶人,岁月不饶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通过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告诉我们时间的宝贵,同学们,今天、昨天和明天这三天时间中最重要的是今天,因为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尚未到来,只有今天掌握在你的手中,只有今天你才能做你想做的一切。不珍惜今天,不把握今天,那明天始终都只是幻想。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