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二学期第17周“感受端午节习俗 传承民族精神”升旗仪式(高行校区)
来源:洪娜   发布日期:2016-06-06   浏览次数:674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节味随着五月飘溢麦香的撒遍了神州大地,飘入了千家万户,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备受人们追捧和热爱,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等以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纪念。端午节流传到今天,不仅是民族习俗和节日,更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弘扬端午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应该是我们过好端午节的主题和追求。本周升旗仪式的主题是:感受端午节习俗 传承民族精神。

明日之星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也来参加我们的升旗仪式,提前感受小学生活。

本周升旗仪式的主持人是四(8)中队赵毅轩。

明日之星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也来参加我们的升旗仪式,提前感受小学生活。

升旗手是三(9)中队的何雅妮和奚佳怡同学。

何雅妮同学说:端午节作为历史传承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旨在发扬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机会,让其在幸福的节日氛围中体悟爱国的神圣与庄严,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志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弘扬端午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我们当以诗人屈原为榜样,甘于献身,乐于奉献,不辱使命,做好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接力,让端午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薪火相传,辉耀大地。

    奚佳怡同学说: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如楚人崇屈原、吴人尊伍子胥、越人推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等,经过历代选择,屈原的故事被说成了端午节的“起源”。

    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大诗人,他以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但却因为他的忠诚和仗义直言而被革职流放。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悲愤之下,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投汨罗江。滔滔汨罗水,悠悠数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爱国热情却已化成一座丰碑,牢牢地竖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记忆,节日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认同。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学们,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传承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周漪蕾老师说: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今天老师跟大家说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在漫漫的消失或降低,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也要关注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逐步把祖国的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融入我们的思想,时时来勉励自己。在我们教学楼的文化墙有中华民族优秀诗篇、做人的基本准则、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故事”“神话传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要你用心,你就一定能有所得。

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不能让它断流;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应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挽救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