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同时为了追求德育的有效和高效,我们必须要坚持德育的标准化、生活化和情趣化,坚持成为研究型班主任。 

2019年5月9日下午三点,我校有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优秀校长高继良教授为全体班主任老师就“标准化、体验化、情趣化——高效德育的三大特质”进行了一次专题讲座。高南小学、学前小学的班主任老师也共同聆听了讲座,进行班主任培训的校际联动。 
高教授语言生动质朴,对问题的剖析深入浅出。首先,高教授抓住了目前德育教育工作刻板、拘谨、操作性不强等现状事实,他说道:“学生是灵动的个体,用刻板的标准去传导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成长。”从而引申出更多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反思以及新的视角。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变化”已经成了生活本身。功能扭曲,内容扭曲、过程扭曲和环境扭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最大风险,因此,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给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注重培养成长型思维。 新时代德育的标准化如何去操作?高教授强调,标准化的前提条件是精细化,只有把标准细化到可操作的地步,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看得懂,老师有依据。紧接着高教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从而联系到学校劳动教育,为老师们带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其次,德育标准还要考虑到到因材施教原则,高教授用“性格颜色”的概念非常形象地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的性格特质。如何针对不同学生依据标准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是值得每个班主任深挖深思的问题。 
而教育教学的生活化和情趣化就要讲求把学生放到社会中去、团队中去、实际问题中去用情感,用艺术化的手段去教育。高教授讲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恰恰是缺少了沟通与团队合作,也就是忽略了学生情商的培养,脱离了生活化和情趣化的德育教育再谈学生的四大能力培养,无疑会走入舍本逐末、空中楼阁的误区。 老师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  
德育教育是生活、是审美、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把自然人培养为有道德,有情趣的社会人。整个讲座的过程中,现场气氛活跃,教师们互动积极,反响热烈。 
对每位班主任老师来说,本次讲座可谓是有深度、有内容、有思考、有方法的一次思维旅行。 撰稿、摄影:顾依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