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报道 11月21日,我校四位数学老师赶赴嘉兴市辅成小学参加《第2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随后3天聆听了13位全国知名数学老师的13堂示范课及13个微报告和郑毓信教授《创造未来》的讲座。 
与顾亚龙老师合影 会场 11月22日 吴正宪(特级教师、全国小数会理事长)执教五年级《折线统计图》。吴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体会了统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尤其是课堂的收尾更是点睛之笔——“统计没有对错,只有合理”。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吴老师曾给我校2010届学生上了一堂《圆的初步认识》,时隔六年吴老师风采依旧,还是那样的亲切、生动、有趣。 刘 松(特级教师)执教四年级《怎样围面积大》。刘老师巧妙提问,幽默风趣,让学生的专注力被牢牢吸引,一刻也舍不得“松懈”。这是一堂“疯”趣的课堂,带来“高”阶的思考,数学课堂上的思维教学任重而道远。 毛艳津(嘉兴市区学科带头人)执教四年级《有趣的数阵》。整堂课孩子们在质疑,在说服,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思维与思维在碰撞出产生新的火花。 徐 斌(特级教师)执教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徐老师的课如同徐徐清风扑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朴实,循循善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不知不觉生长了,实现了“无痕教育”。 强震球(全国知名数学教师)执教五年级《解决问题》。强老师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氛围轻松活跃,适合教师学习。 
吴正宪的《折线统计图》 刘松《怎样围成面积大》 
毛艳津《有趣的数阵》  徐斌《解决问题策略》 强震球《解决问题》 11月23日 张冬梅(特级教师)执教四年级《射线、直线和角》。孩子们在张老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中,尽情地想像射线的样子,特别有创意,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之处。 潘小明(特级教师)执教五年级《植树问题》,潘老师看似是在帮孩子们不断的排除错误答案,其实也在这个辨析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每一种“错误答案”,都对应着每一种不同的信息,再有题型变式,学生就能轻松的举一反三。 郑毓信(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新教材顾问老师)作了《创造未来》的精彩报告。郑教授指出问题群引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样才是未来课堂应该有的样子。 徐长青(特级教师)执教六年级《数与形》。徐老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和点拨,带领孩子们去感知、探索、发现和总结,将数与形这节难懂难上的课,上得轻松流畅。 贲友林(特级教师)执教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孩子们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欣赏了数学课堂的独特“风景”。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做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顾亚龙(徐汇区数学教研员)执教四年级《位置的表示方法》,用“织网的蜘蛛”贯穿于整个情境。在高潮部分,还引出了“蜘蛛侠”,富有童趣而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张冬梅《射线、直线和角》 潘小明《植树问题》 
郑毓信《创造未来》  徐长青《数与形》 贲友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顾亚龙《位置的表示方法》 11月24日 罗鸣亮(福建省数学教研员)执教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们自己质疑,自己解决疑问,一次次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循序渐进深入理解除法的算理。幽默的开头幽默的结束,首尾呼应。 刘德武(特级教师)执教三年级《可能性》,刘老师不仅教会学生数学,还教会学生做人道理。学生能感受到可能与一定的问题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普遍现象,并初步培养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黄爱华(特级教师)执教四年级《认识方程》,在“方程”背景下培养孩子“读”的能力、“思”的能力、“懂”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老师为什么“教方程”、学生为什么“学方程”(即“方程”的本质教与学)也得以明确。他注重表达的完整性,把话语权交给孩子们,能把想说的话精准地表达出来,才叫真懂真会真明白。黄老师也把静态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认真读图的习惯。 在培训活动后,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开拓教学视野,转变教学观念,把感悟的想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  罗鸣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刘德武《可能性》 
黄爱华《认识方程》 听课感悟 现代与经典融合 让学习真正发生 陈丽芳 2019年11月22日至11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第2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两天半时间里,我聆听了吴正宪、刘德武、罗鸣亮、潘小明、黄爱华等14位名师的课,并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专题讲座。 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看到学生历经多次磨难,多方探险,获得真经;看到大胆发言、敢于表达的勇气;看到学生直面困难的抓耳挠腮、拿不定主意的犹豫不决;看到解决问题后的欣喜若狂……这样的课堂,没有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而是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找到知识的生长点。磕磕绊绊才是真实的课堂,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我们的数学课堂到底应该教会孩子什么?从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都在学习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是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有理性,更睿智。本课中,吴老师让学生充分经历统计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据分析观念。更重要的是课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判断离开课堂,让学生明白,没有数据,判断无依据,有了数据,有了依据,但判断终究还是个人意愿,带着个人思考、个人经验的。统计没有对错,只有合理、更合理!这大概就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吧!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大问题”教学观下的“方程”教学,和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不大一样。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在“方程”背景下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提升,老师为什么“教方程”、学生为什么“学方程”(即“方程”的本质教与学)也得以明确。课末黄老师让学生自己划出板书中的重点,擦掉不太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环节折射出的是教育智慧,给学生留下的是恰恰是深刻的印象。会后交流时,黄老师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方程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找到平衡的关系写出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不是外部特征的其他方面。作为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十分重要,特别是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助于创新。 来自上海的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从简单的植树问题入手,潘老师通过用“三种,是吗”,“两种,是吗”,“一种,是吗”,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由直线到曲线的小路,由不封闭到封闭,把植树问题的变式发挥到了极致,真正让学生做了课堂主人,自己发现了知识最深刻的地方,在我看来,这叫大智慧。这种方式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面对未来生存,最应该获得的东西。潘老师能把数学中最精髓最深刻的思想,如此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体会到,这是很值得我去学习思考的。 回味这些名师们的课,总体来说,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语言风趣,师生互动和谐,带给学生和观众的的是享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只要我们给他以阳光他就能更加灿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然生长。身为一线老师的我们,会学着把这样完美的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让我们的学生都能爱上数学! 第2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宋 琰 本次学习机会,让我们欣赏了多位数学大师的课堂呈现,聆听了各类研修讲座。每位教师都各具特色,他们抛去浮于表面的热闹,追求深度学习与本质,注重体味数形结合,感悟策略,把静态图激发形成动态思维,动态过程静态呈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看似磕磕绊绊,却处处是转折,思维的碰撞才会产生火花引发思考。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位出场的特级教师是吴正宪老师,她带领辅成507班的孩子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折线统计图》。课堂之上吴老师言语温和慈祥,循循善诱,层层递进,课堂充斥着孩子们的想法和疑问,看似无形实质有形,吴老师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领孩子们进行思维碰撞。充分感知折现统计图的本质,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以及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呈现出没有数据判断就没有依据,有了数据还要加入个人的思考和经验、态度从而做出决断,“统计没有对错,只有合理和更合理。”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价值观,在不动声色间做到了教书育人,立意深远。 课后,吴老师又以《如何设计好的数学课》为题,向我们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做了现场报告。报告中,吴老师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由一连串承载着知识和能力的问题构成的。吴老师还指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使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 还有打破了固有教学模式,在轻松诙谐间挖掘了思想的深度的刘松老师,刘老师执教的是极具挑战性与思维深度的中小衔接课《怎样积最大》,。刘老师深知“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大胆放手,甘当配角,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断鼓励着学生成为一个个“主角”,演绎着自己对“最大积”的理解。他利用数形的结合,追求思维的通透,将“12”分解为两个数、三个数、直至若干个数,使它们的积最大。显然,随着分的数越多,其所蕴含的数学思维也愈加高级,一部分的学生已经难以跟上课堂的节奏。“主角”的数学底蕴不足以支撑新的知识了,怎么办呢?刘老师及时地站了出来,用“数形结合”做了最恰当巧妙的引导!一张张动态的图形,被刘老师精心地设计、有序地演示,刚还在苦苦思索的问题,马上迎刃而解,真可谓“数学上完美通透的解释”。 刘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把辅成602班的学生带进了探索的征途,而他关于《数学课程的整合与拓展》的专题报告也让在座的老师们受益匪浅。学生是独特的人,其知识储备与数学素养是各不相同的,但教育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应学会对数学的课程进行适当地整合与拓展延伸,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享受一曲精彩的数学二重唱,再细细聆听刘松老师独特的数学见解,让在场的老师静心、思考、体悟着数学教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孩子们最直观的课堂反馈充分体现了学习使人快乐,孩子们从问题中自发的求知,从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由学生主导课堂,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孩子们从上课的陌生紧张到意犹未尽,时常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名师的理念和思想,方式与方法都值得我们一一去细细品味,从中体悟,从中学习。灵动的智慧,幽默的语言,精巧的设计,多彩的课堂,我们折服于这些有魅力的大师,折服于这些经典的课堂。“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美妙”,智慧的数学殿堂原来是如此美丽无限……寻着名师的足迹成长,沿着名师的步伐前进,辅成师者,且学且思,且思且行,一路向前…… 嘉兴听课感悟 徐之彧 难得的机会来到嘉兴听课,近距离接触大师,看到了课堂的另一种可能。看到了14位大师级老师的课堂,令我醍醐灌顶,简单谈一谈其中两位老师的课。 张冬梅老师带来了一节轻松活泼又意味深长的《射线、直线、角》,教学风格润物无声。开篇张老师用神器——激光测距仪引出,牢牢抓住学生们的眼球,新颖自然的导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课中,张老师在教学射线直线中,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展现直观形象的画面,结合温柔生动的语言让学生闭眼开展想象,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无限长的含义。 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一节课虽就解决一道题,但是在潘老师和辅成502班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发散思考后得出三种情况,然后质问的三个“是嘛?”看似是在帮孩子们不断的排除错误答案,其实也在这个辨析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小朋友的批判性思维。 还有许多大师的思想方法比如深度学习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方法,动态静态的理念等,各种思路想法都让我受益匪浅。同时各位老师都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则从旁辅导,从学生的回答中包括学生的错误中生成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整堂课流畅自如,教师的引导都不漏痕迹,引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理解,这种自信和经验都让人钦佩。更了不起的是对学生除了有知识的传授,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和探索欲望,看到了什么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