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促进素养培育——浦东新区小学自然第12周区级教研活动 5月6日,于高桥镇小学高行校区开展了主题为“数字赋能 促进素养培育”的浦东新区小学自然学科区级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荣幸地邀请到浦东新区自然学科教研员盛桂兴老师和嘉定区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陈健老师莅临我校进行指导。 首先,由高桥镇小学韩云霞老师执教三年级《小磁针》一课。通过自制小磁针、探究小磁针的奥秘、去磁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磁的无穷魅力。本节课以“探究小磁针的奥秘”为核心,使用磁感应传感器测量小磁针五个点位的磁性,利用三个助手平台实时生成曲线的功能,引导学生获得对小磁针磁性强弱的直观认识。接着借助工具验证小磁针能否指示南北的猜想,锻炼了学生简单类比推理能力。通过真实数据的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对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接着,由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卢佳老师带来四年级《食物链的组成》一课。整节课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情境的探究学习空间,通过观察、阅读、分析、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科学概念,形成初步的生态系统平衡的意识,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然后,两位老师进行了说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整堂课的理解。 

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们积极参与了评课,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数字技术融入自然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有的老师提到,两节课都利用了三个助手平台,对于科学教学而言十分便捷。还有的老师认为,两节课的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富有成效。



随后,由浦东新区自然学科教研员盛桂兴老师和嘉定区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陈健老师进行点评。 盛桂兴老师提到,我们都走在数字化学习的路上,共同研讨必不可少。今天的两节课利用三个助手平台和投影等资源,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丰富了学习资源,更为便捷且更有自主性;为学生在记录、表达等方面提高了效率;此外,三个助手平台还可以帮助老师即时获得反馈信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关注。盛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注意点,比如,我们利用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给学生自主分析的机会。对于课堂突发状况,老师也要多关注,引导学生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对于课堂中技术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多手准备。


陈健老师也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他对韩老师执教的《小磁针》一课给出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制作小磁针的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该环节中初步形成磁化的概念,富有成效。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验证结论,活动有序进行。而三个助手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支持。陈健老师也提出了建议,可以让学生测量小磁针磁化前、磁化后、消磁后五个点位的磁性,获得更充分的认知。对于卢老师执教的《食物链的组成》一课,陈健老师肯定了她在教学中对于食物链、食物网这两个科学概念的梳理。以及精心设计实验材料,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寻找不同环境中的食物链,教学过程相当扎实。陈老师建议,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提问,回到草原、淡水等环境中,是否也有像稻田中一样的食物网呢?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学会更为完整,也为之后的教学打下铺垫。


本次小学区级教研活动圆满结束,通过两节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展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数字化教学工具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巨大潜力。教师们巧妙运用三个助手平台,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此次教研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未来自然教学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期待在更多教学实践与教研活动中见证教育数字化的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