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朴、敬、爱”是我们高桥镇小学这所百年老校的校训,我们作为高小的学子更应该牢记勤和朴的内涵,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做一个质朴的人。11月6日,我校举行了第11周“朴素生活”升旗仪式。主持本周升旗仪式的是四(1)中队的李彦希同学。担任本周升旗手的是五(7)中队的周奕昊同学和五(7)中队的高馨怡同学。 


周奕昊同学说: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使我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一直听长辈们说起他们那些没有繁华喧嚣,没有车水马龙的清贫日子,这都是我无法想象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妈妈把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父母的百般疼爱使我们过着舒适的生活,有的父母以考试成绩为条件,考好了发“大奖”,平时买东西不买对的只买最最贵的,于是攀比讲排场,摆阔气,这种风气慢慢散开,殊不知这种铺张浪费的做法对我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记得有本书里写过一句话“朴素是底色”,虽然我们的生活富裕,但是艰苦朴素是作风不能丢。他呼吁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乱花钱,朴素是一种美德,让美德与我们一起同行! 
高馨怡同学说: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今天,“勤俭”这个曾经被普遍推崇的品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有的人认为节俭丢面子、失风度,把铺张浪费当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盲目攀比、摆阔、斗富,这些现象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相距甚远,令人心痛。在校园内,我们有时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食堂中有同学倒掉的剩饭剩菜,洗手间有忘记关掉的水龙头,教室里有忘记关掉的灯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有悖于节约精神的,更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钱财花了也许可以再挣,但资源用了却不可再生。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全国十三亿人一天就能节约1300万元,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元。最重要的是,勤俭省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而且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王宇超老师作为本周的教师代表进行了国旗下讲话。王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什么是“朴素”?从生活的角度理解,就是节约,不奢侈。 她和大家分享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爱因斯坦是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他终生从事科学研究,从不讲究穿着,着装一般都很朴素。 爱因斯坦还未成名时,有一次在纽约街头,碰见了一个熟人。那人见他穿得很寒酸,就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啊?”爱因斯坦笑着说:“反正这里也没人认识我。”多年以后,爱因斯坦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有一天,在纽约的街上,他又碰见了那位熟人。对方上上下下打量了爱因斯坦一番,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是穿得这么破?”爱因斯坦依然笑着回答说:“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一次,比利时国王和王后慕名邀请爱因斯坦前去做客,他们按约定时间派司机前去接爱因斯坦。大约半小时后,司机开着空车回来了。原来爱因斯坦穿着带有尘土的破雨衣和破皮鞋去赴约,而司机以貌取人而没有认出爱因斯坦来。 第二个故事: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把节约朴素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以致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屡见不鲜,例如: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办公室中人去灯不熄,教室外的垃圾桶里还可以用的书本、文具、还没有吃或者没有吃完的水果、点心等等。 其实,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一个没有节约、朴素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节约、朴素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节约、朴素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朴素不是小气,而是一种文明,节约一分钱,文明迈大步!就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把朴素的美德传承下去吧! 高桥镇小学大队部 2017/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