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楷模——周小燕老师
来源:顾德明   发布日期:2013-08-18   浏览次数:8111

心上没有皱纹、心灵不长白发的周小燕永远在飞,永远有梦。

  周小燕的心灵史本身就是一部歌剧,这部歌剧高雅、清新、辉煌,动人心弦。

  说起将于明天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周小燕优秀学生音乐会———中外经典歌剧精选曲目汇演》,周小燕动情地说:“这是我的学生廖昌永和张建一为庆贺我88岁生日以及从艺65周年而发起的,我不想折腾大家,但拗不过学生们的一片心意。这次海内外近20位学生欢聚出演,小廖还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领全场观众一起唱《长城谣》,这是我68年前在烽火岁月中首唱的歌。88岁的我再登舞台,这简直像梦……”

  周小燕的心灵永远是一眼活泉。走进她永不枯竭的心灵,如同走进一片洞天福地,神清气爽!

  她的生命总在饱满之中,任何时候走进去,人们都能从她身上汲取养料滋润自己。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最富有歌唱性的美名———周小燕,像童话,像歌谣,一直在人们心中振动。

  她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永远把教学、把音乐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周小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争气而优秀的学生———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顾欣、魏松、雷岩、李彩琴、万山红、杨小勇、殷桂兰、李秀英、朱秋玲、王丰、王歌群、张峰、方琼、郭森等。从国内外频频传来的捷报,使周小燕深感欣慰。

  然而头脑冷静的周小燕看重的不是学生能否夺得金牌,她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永远把歌剧、把音乐作为一项事业在追求。她从比赛中看到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差距,深感中国歌唱家的文化底蕴还不够。

  音乐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如何为上海这座城市添砖加瓦,增强文化含金量,周小燕萌生了创办歌剧中心的想法,以使那些有才能、有上升潜力的青年歌手发展得更全面,为他们搭建歌剧新平台。

  在歌剧处于最低谷的时候,19885月,周小燕歌剧中心在上海音乐学院支持下成立,任艺术总监的周小燕当时已七十高龄了,她率领几个志同道合者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一无固定队伍,二无固定经费,三无教学排练场地的情况下,制定灵活的体制,终于使歌剧中心存活了下来。中心创建17年来,克服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地排演了大型歌剧《弄臣》、《唐·帕斯夸勒》、《乡村骑士》、《茶花女》、《原野》及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其演出阵容逐渐强大整齐,演出质量也不断提高,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外国同行问周小燕:"歌剧中心在哪里?"教授回答在上海音乐学院。私下里她说实话:"歌剧中心实际上在我口袋里"。周小燕的家常常成为演员们长年累月上课的课堂。每天起码给六个学生上八小时以上的课,有时晚了还加班加点地练唱,楼上的邻居敲地板抗议,老伴张骏祥生前只好躲到二道门最里面的房间养病。学生们把周小燕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而当老师累得中风病倒时,学生们又都抢着护理慈母般的老师。儿女们也视妈妈的学生是自己的家庭成员。   

  1989年排演歌剧《弄臣》,为落实经费她四处奔走,不慎跌断了大腿股骨,在这种痛苦难忍的时候,她也不肯离开正在排练的剧组,留在南京就地动手术。大腿股骨是大腿支撑身体的一根大骨。医生用长约十七厘米的钢针打进了她的股骨,把她裂开的骨头重新固定好,此刻70岁的周小燕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弄臣》能不能弄""。手术后,她在病榻上对来照顾和看望她的学生进行指导,病房又成了排练场。   

  当年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歌剧《弄臣》在南京市隆重上演。周小燕坐着轮椅看演出,演出效果比她想象的还要好。剧终时,周教授被她的学生们连轮椅一起抬上舞台接受满场观众海潮般的欢呼,观众们被这个坐在轮椅上的教授感动了,折服了。   

  周小燕有个学生,戏称自己是周小燕的关门弟子,周小燕认真地对他说:"谁说我关门了?""那你什么时候关门?"教授一字一句地说:"盖棺的时候关门!"   

  周小燕还不断把音乐文化的种子向全国播撒。她在各地看到不少素质相当好的声乐人才,只是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通过这种形象化教学,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光上一、两次课是不够的,周小燕就把他们带回上海继续培养。   

  周小燕腿上打着十七厘米的钢针,医生告诫她以躺为主的时候,竟忍痛伏桌执笔撰写了洋洋40讲有关声乐知识的电视专题讲座稿。整整一年,她为这套电视片的拍摄成功耗尽了心血,为没有条件进高等音乐院校学习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机会,并使之成为中国声乐教学的一套重要文献。   

  周小燕马不停蹄一路走来,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在各地留下了一串串佳话。   

  "美国不缺我,中国需要我!"   

  周小燕的两个孩子都在美国。当年周小燕赴美探亲,亲朋好友们和子女都希望她留下来安享晚年生活。有的亲朋好友说:周老师,你在中国那么辛苦教学生,没有车、没有秘书,孤苦伶仃,歌剧的生存环境也不好,留下来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吧。周小燕理解他们的好意,但却语重心长地说:美国不缺我,中国需要我!她离不开心爱的事业,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中国呼唤着她,正在努力实现科教兴市的上海需要她!   

  懂事的孩子也逐渐理解了妈妈:虽然母亲把爱全给了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儿女,但如果她一心培养儿女,顶多只有两个,而如今妈妈培养出几代人才,值!   

  周小燕是个磁场,她用真诚用热情感染着周围的人。

  今年4月,上音21岁的学生王珏在第六届伦敦国际钢琴比赛上荣获教育奖,在巴塞罗那第五十一届"玛丽亚娜尔斯国际钢琴比赛"又荣获第一名,同时还获得最年轻决赛选手奖和劳莱克斯奖。王珏的老师李民铎教授动情地说:"是周小燕把我留在了中国,是她的身体力行影响着我。她劝我回中国也是这句话:美国不缺你!中国需要你!我留下来了,看到我的学生为国争了光,我庆幸我的选择是对的。周老师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教书育人,德艺双馨",这是周小燕真实的写照。   

  一个城市的后面,是一个教育的群体;一个学府的顶端,是一群大师的形象。   

  陈望道、周谷城、苏步青、贺绿汀、谢希德,还有周小燕……上海这座城市因为有了他们而显得厚实、大气、高贵。   

  周小燕最怕别人称她为大师,她说:"大师不是吹出来的,我的形象最正确的叫法就是老师,而且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我的身边有许多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对照他们我感到惭愧。好在我还有'野心',做梦都在想排出一部能够在世界艺林中站得住脚的中国歌剧。歌剧艺术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如今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高雅艺术平易近人,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她的人生之歌总是合着时代的节拍   

  为什么88岁的周小燕能永葆青春、永葆激情?   

  因为她人生之歌总是合着时代的节拍。   

  身为中国第一代银行家的"千金"小姐,她上世纪30年代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唱着名曲《长城谣》,在《歌八百壮士》中喊出:"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40年代赴巴黎留学,成为声震欧洲乐坛的"中国之莺"1947年回到祖国,热血沸腾参加了白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接受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学生会的筹粮募捐义演。学生们将一面面写着"唱破阴死的天""从黑夜唱到黎明"的锦旗送给她。   

  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声乐艺术的开拓者,至今已培养了整整4代声乐人才。学生们以自己的歌声和实力走出国门赢得荣誉,让外国评委惊呼:"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声乐学派。"   

  周小燕经常告诫学生,一个搞声乐的人,并不是一开口得到几十万就有价值,真正的价值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创造性的劳动。   

    四十九年前,周小燕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曾经是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四处漂流,没有方向,是周总理的亲切教诲,拨亮了我心中的一盏灯。我要为人民歌唱,做人民的歌手。"   

  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周小燕深情地对学生说:"我们这一代受过列强欺侮的过来人,祖国的地位在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祖国母亲不是虚幻的,她再受苦受难,她再穷困,有时甚至让我受过委屈,但我对祖国母亲永远充满了义无反顾的爱。这爱是执著的,刻骨铭心的,摧毁不了的。"   

常有国外和台湾、香港的学生会惊奇:"啊,周老师,您是共产党员啊!"这时,周小燕也常常会反问她的这些学生:"那么你们认为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入党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一个有信仰有目标有价值的人。"周小燕仰起翘下巴,认真回答。

师爱博大——四代学生眼中的周小燕

一脸灿烂的笑容是周小燕的特征。这几天她笑脸上常常挂上甜美的泪珠,老人的儿子张本和媳妇特地从美国飞回来参加前晚上海大剧院的《周小燕优秀学生音乐会》,她的学生们辞掉一切演出事务,免费演出为老师献上一份特殊贺礼,用演出收入成立一个“周小燕声乐基金会”。

此时此刻,周小燕深感幸福。幸福是灵魂的感叹和歌唱。

 教书育人是周小燕的天职,她从来坚信,把学生基础打扎实了,造什么样的大楼都可以。把学生的人格塑造好了,干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

 带头种“试验田”培养民族歌手

周小燕的第一代学生鞠秀芳,少年时就爱听周小燕唱的《长城谣》、《红豆词》、《青年参军》、《五朵花儿开》,而且她学唱得很像。

鞠秀芳就是唱着《青年参军》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的。一进上音她三个志愿都填了周小燕教授,可是周先生班上名额已满,只好暗里倾慕。

 解放初期,贺绿汀院长曾亲自带领鞠秀芳他们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当时学校作出规定,要求学生必须每天背诵三首民歌。面对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学生们的热爱之情与日俱增。

那时唱民歌,女声大都用大本嗓。而鞠秀芳从小受京剧青衣唱法的影响,习惯于用小嗓,后来接受欧洲传统的唱法训练,属抒情花腔的嗓子。因此,当她用自己习惯的唱法演唱民歌时,一开始就遭到非议。就在最走投无路之时,她幸运地被调到了周小燕教授的班上。

 周老师首先鼓励她“你唱民歌很有味儿,群众喜欢听就要坚持下去。”她让鞠在唱法上改进,帮她把民歌一字一句地扣着练。她发现鞠在演唱榆林小曲方面的优势,决定把榆林小曲作为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她请来这方面专家一起给鞠上课,一个把发声关,一个把风格关,让鞠在民歌演唱上过了关。

除了鞠秀芳,周小燕还培养了不少民族音乐人材。在声乐系,她曾带头种“试验田”,培养民族歌手。她是音乐学院教授中探索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结合,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先行者之一。

 种子下地要发芽。鞠秀芳如今也是声乐教授,她以周小燕教书育人为楷模,努力培养着下一代民族声乐人材。

 老师给了我母亲给不了的信仰

 如今已在欧洲乐坛上挑大梁的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说起周先生如说自己的慈母。

 张建一当年考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就被刷下来,但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周老师。他说:“周老师给了我母爱,更给了我母亲给不了我的信仰。”

 1983年老师带张建一等学生去四川举办公开教学音乐会。中午四川军区请客吃饭,喝了很多酒,喝酒后嗓子会松掉,演唱时高音上不去。周老师很生气,但她只是一声不吭生闷气,学生都很内疚,以后演出再也不喝酒,他保持至今。也有例外,今年回上海,周老师让他住家里。半夜里谈兴正浓,张说真想喝点酒,于是老师翻柜寻酒,拿出所有好酒招待他。

 张建一说听周老师上课是享受,她总能用最生动形象的语言点拨你。周老师上课强调整体素质,因为艺术是触类旁通的。19974月张请老师到纽约观看他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演的《浮士德》。这是中国歌剧演员第一次被选入大都会担任主角。以后,张又带老师去看了其它歌剧,如《拉塔人》,第二天老师问张“这个歌剧以前从来没听过,从来没看过,你帮我找谱”。80多岁的老师求知欲比年轻人还强。

 看到张建一成就越大,周小燕挑他毛病的积极性也越高,她指出张尽管得了金奖,但演唱时还有不少毛病。当时,张建一惊呆了,直到在国际上跑了一圈,亲耳聆听了世界高手的演唱后,才觉得自己太需要提高了。张建一说,在国外孤独时最想念的是周小燕老师。这次庆贺周老师88华诞暨从艺65周年演出,张是发起人,但自己却因演出签约不能违约而遗憾地不能如愿前来演出。

 苛求,是老师最大的爱

 教书育人的周小燕独具慧眼。东北的一个铁路工人刘捷,乘火车来上海考上音,因为嗓子疲劳没有考好。他预感到自己初试会被淘汰,要求再给一次机会,老师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同意再听他演唱。听后大多数老师认为他个头不高,演唱又缺乏方法,前途不大。而周小燕却透过他疲劳的嗓音发现了他充满乐感的音乐素质和激情,于是建议给予他复试的机会并最后录取了他,让他进了自己的班。这位差点进不了音乐学院的小伙子,后来成为文革后全国第一个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男高音。

 从199510月到199610月的一年里,周小燕就有3名学生先后夺得金奖。

 三个学生正好是三种类型。一个是用美声唱法唱好了中国歌的李秀英。一个是借鉴美声唱法提高了民歌演唱水平的万山红。另一个则是到外国去和外国人比唱外国歌的廖昌永。周小燕认为声乐教师应当是一名声乐艺术的总导演。这是周老师几十年的经验最具概括力的总结。

 学生们都懂得老师对自己的苛求,正是老师对学生最大的爱。

 人格塑造好了干什么都能成功

 廖昌永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系主任,繁忙的国内外演出使他成了空中飞人。一次外地请他去演出,临行时周老师问起,他漫不经心回答:一个小地方,没事,随便唱唱!

 周小燕很恼火:“你唱给我听听!”果然,高音有点飘了。周老师认真地说:“小廖,演出没大小,任何一次演出,你都要对词、曲作者负责,对观众负责,对培养你的学校老师负责,还要对你自己负责!”语重心长一番话让小廖羞愧难忘。

 廖昌永以前走到哪里,别人都会介绍“这是周小燕的学生”,如今周小燕走到哪里,别人都会指着背影说:“这是廖昌永的老师”。周小燕向记者戏言如今人们眼中的变化,说明了学生的名气已超过了老师。这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正常,时代就是这样进步的。

 廖昌永至今忘不了初见周小燕的情形:“那时在我们心里,周小燕是个高不可攀的名字。”那天,他正在汾阳路上走,远远看见周先生穿着高跟鞋,很摩登地走过来。他的心一阵狂跳,特别想上前去跟她打声招呼,但终究没有敢,而是“吓”得跑到路的另一边去了。

如今周小燕和廖昌永的师生关系如胶似漆。廖昌永的母亲从大山深处到成都第一次见周老师,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用那双劳动了一辈子的粗糙的大手默默地抚摸着周小燕双手的每一根手指头,她来回抚摸着,久久不放。就是这双柔软的小手,手把手地把儿子教出来,这是双圣手啊!

 师德崇高!师爱博大!师魂不老!周小燕教学生人格为上,她说:唱歌是唱精神、唱人格、唱气度,不光是唱声音。把学生人格塑造好了,干什么都能成功。

周小燕从教68周年音乐会前吐心声:我想教到100

88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周小燕,在即将举行的“周小燕优秀学生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袒露自己的心愿。

“除了教学,我不会做其他事。”看上去依然健朗的周小燕“开诚布公”。两年前被上海市评为“教育功臣”的她,内心始终感到“收支  

不平衡”。她说:“我收获的荣誉太多,而我付出的却很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书育人,我想教到100岁。”

从教68周年的周小燕,在建国前夕从欧洲回国,致力于将西洋声乐艺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也为新中国培育了包括张建一、廖昌永等在内的蜚声国内外的一大批歌剧表演艺术家。时逢恩师周小燕88岁高龄,17位曾获国际声乐大奖、现活跃于国内外歌剧舞台的学生将从世界各地赶回来,齐心打造618举行的“周小燕优秀学生音乐会”,周小燕本人也将登台放歌,重温她1937年在汉口首次演唱的《长城谣》。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