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镇小学德育家、校、社区联动教育网络及协作机制
洪娜  2017-05-24  1065

高桥镇小学德育家、校、社区联动教育网络及协作机制

为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实践机制及联动协作机制。

一、宗旨及目标

“三位一体”的德育实践机制及联动协作机制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的纽带作用,整合社区德育资源,激发家庭德育力量,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积极互动形成合力的德育行动。三方共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围绕习惯养成、生活启蒙、理想塑造三方面开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习惯养成,情感的生成,道德的引领、智慧的开启和理想的塑造,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向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知识等),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1、          家庭、学校、社会各界转变观念,形成共识。三方都以积极

主动的态度加强联系合作,教师、家长、社会成员都以极大的热情,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德育网络的各项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全方位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

2、          创建互动交往的道德教育网络平台,营造学校、家庭、社区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3、          充分发挥德育网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的主体作用,激发自主

意识,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优化德育网络中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的互动关系。

4、          健全德育网络组织结构,加强管理,建立联系制度,保证“三

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全面实施。

二、组织体系

(一)组织结构

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德治学,成立领导机构,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管和家委会主任为副组长,各居委会主任为联络人,书记、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及其他行政领导、教研组组长、各班主任、任科教师、保卫人员、团支部、学生干部为成员的德育领导小组。

  1、成立学校、家委会、社区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组长:马林妹

  副组长:马佩华、家委会主任

  2、聘请社区联络人

社区联络人:高桥镇各居委会主任

(二)德育网络

“三位一体”:“三位”指的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一体”指的是一种适合小学生德育发展的运行机制。“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是为了让德育向家庭开放,向社会开放,向未来开放,构筑开放的大德育环境。

三、职责任务

  (一)、总职责

  1、完善德育教育网络,健全各级家委会。进一步健全德育领导小组,形成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2、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三方联系,切实促进青少年行为规范、德育素养提升。

3、定期进行三方交流,交流开展德育工作的工作经验,通报交流活动开展情况,安排阶段性工作。

  4、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职责任务

1、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建立健全各级家委会,为家委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人员、资金等各方面保障。

2、加强调查研究,扎实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定期检查、反馈和总结。

3、开展科研,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4、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思想教育活动,建立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

  (三)、家庭、社区职责任务

 1、加强三方合作、交流,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切入点,以三方共建关系为重点,认真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关注青少年成长。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积极参加及组织各类讲座、活动,进行德育培训,提高家长、教师等直接教育者素养。

3、通过与社区及素质教育基地签订协议等形式,建立长期的、良好的、稳定的合作及互帮互助关系,积极组织参加社区及基地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方式及内容

(一)学校自身教育方法的革新

1、优化课堂环境,培养德育观念。各学科渗透,全方位实施。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早就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的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教师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品质来引导学生的生活与道德品质的发展。

3、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以班风促学风。良好的人际环境,催人奋进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培养都有重要作用。

4、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不仅提高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校德育的时效性。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有结合

1、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
1)家长学校基本课程。以家长学校的基本课程为基础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办法,使家长们在提高家教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家教水平。

2)从家长、学生需要安排的课程。授课内容贴近家长,提高授课的质量,将利用家长学校的授课及回执了解家长的需求,而后针对家长们的热点意见相应设置授课内容。

3)宣传教育上的有关法规法律的课程。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学校伤事故处理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规,学法普法,澄清家长法律上的一些错误观念。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
1)定期组织校务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家庭教育有关问题。

2)定期组织教员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


3
、用好新媒体,快捷家校沟通平台。

1)利用微信系统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进一步在学校网站、班级主页上完善构建家校平台,办好组织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活动、家教经验、专题总结、家长会专题等栏目,扩大学校家长学校举措的宣传信息面和增强家教知识的传播力度,突现信息互动,不断完善家教策略。
4
、主动征求意见,构建信息反馈落实制。

1)广开言路,主动征求家长对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学校教学的建议,征求他们对合作育人的设想。构建起信息反馈落实制,建立家校联系簿。

2)构建信息互通制。坚持家访或校访,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进一步沟通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消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不和谐音符。改变传统家长会模式,结合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会变为学生展示和学校工作的回报会,让家长和学生都体会快乐;教师与家长主动交换教育经验,提前介入代替忙于补救。举办家长学校,加强行规、心理等指导。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活动,了解家乡变化,感受祖国腾飞。

3)开放亲子课堂,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家长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对于优化课程建设必不可少。家长具有专业性强,类型多的特点,他们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构建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凸显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学生家长可以担任助教、家长辅导员、活动指导者、信息提供者等多种角色,介入学校教育,进一步开放亲子课堂,共同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家长校本课程,彰显地方特色。学校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设了以家长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特色家长学校的课程,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入校本课堂,真正实现了家校共育。如校本课程中的“军体拳”,学校特别邀军人家长以客座讲师的身份来学校指导学生学习、训练。再如校本课程“高桥松饼”,虽然是当地名点、地方特色,却面临传承困难,师资不足的窘境。学校邀请家长中的高桥松饼传承人承担教学任务。这样既解决了专业教师的短缺问题,又避免了家长在课程开发中的责任缺位,还兼顾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彰显了校本课程地方特色。

再次,组织亲子主题活动,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亲子主题活动为家长与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倾诉的环境,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如“心心相印”亲子中队活动,既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又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新生入学典礼,新队员入队典礼,学生毕业典礼等“三礼”教育,都会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出席孩子童年的成长盛典。把入队的第一个队礼献给父母与老师,接受父母与老师的亲情嘱咐和祝福,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和孩子一起经历生活的每一个点滴。再如邀请家长参加健身节、春秋游、亲子共画、亲子共读等主题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在参与中收获快乐,得到成长。

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开放亲子教育课堂,完善了学校课程建设,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内涵,推动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搭建德育实践基地,弥补社会教育缺失。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建立了一系列得以实践基地,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精神生活。

学校采用班级家委会引荐申报,学校审核的方法,共同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并对其进行分类。制定出社区服务体验方案,并邀请家长担任实践基地的辅导员,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立足学生家长资源,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的资源开发模式,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更好地达成了家校教育共识,资源储备,推进了学校的教科课程建设,教育体系的创建,对促进学生德育等全面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开设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发挥信息技术特色,结合校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网络平台上开设德育评价平台,学校、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评价,并以德育评价促行为改善。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发挥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和社区的作用,密切联系,共商教育对策。从实践中培养学生有责任心有感恩心的“大德育”思路。

1、          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针对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收集社会信息做出正确结论。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课堂,组织到各种教育基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层面生活,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

2、          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社区资源优势,从校外聘请老红军、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等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讲授学校没有的知识,增强德育的多样性。

3、          与社区协作,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良好的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4、          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沟通。由学校牵头,把学校周边社区的各个单位、文化机构等协调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来,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共同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大的舞台。

学校、家庭、社区是少年儿童学习、生活所处的必要环境,三者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学校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德育理论的主要来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发展,以及道德实践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终生的影响。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和学校以外,自己生活的社区是另一个重要场所,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增多,在德育方面受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社区教育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实践起着导向的作用,对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   鐗堟潈鎵€鏈? Copyright @2012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