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青年教师培训班学员反思(精选之一)
顾德明  2016-03-23  1101

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班学员学习反思资料之一

引言:

有人说,人有两次素质上的飞跃,一次是把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说法变成办法。当下的青年教师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思想缺感情,不缺想法缺办法,不缺活力缺定力,不缺情感缺情怀。基于此,学校开设了3教龄以下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班。

“学中悟、学中思、学中做”是我校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开班以来,青年教师抱着学员的心态很好地参与了学习、培训活动。

支部将不断地推出能代表个人观点的学员的思考,以供学校领导和教师指正,同时也希望你们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路上给予热情的帮助和关怀,并见证他们成长的足迹。

1、刘戎娇:跨出一小步,海阔天空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觉得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其实只要跨出一小步,就能豁然开朗。

毛燕青老师的讲座让我很有共鸣并得到了很多启发。首先她说的是“本色做人、角色做事”,沟通从心开始。在中国人从小的教育当中,绝大部分人往往会形成人云亦云,我要和别人一样才不会被当作异类。比如在课堂中,主动发问的会被当作异类,在生活中主动争取的会被当作异类,于是很多孩子长大之后,特别是在工作岗位上,自然而然的把那些积极向上努力争取的人当作异类。其实有时候,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当别人会七嘴八舌的时候,就用沉默来回应。因为那些与你不同价值观的人,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另外,在工作岗位或是生活中,我们永远在学习,但是在学习技能、学习生活、学习感情的许多过程中,也不要违背自己,内心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坚持些许自己认为不可辜负的部分。

但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也不是一种任性的行为。有时候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从小在温室里长大,不懂得怎样与人沟通。有时候不自知地伤害了别人。毛老师说了一句,我们都长这么大了,总要做事说话之前想一想,思考一下,去为别人着想,去温暖别人,不管你得到的回应是什么,但是自己做到一些也便足矣。

毛老师用很多两两合作的小游戏来让老师们体验不同身份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身份定位法,有的人也许会说,我很真实,我没有那么多副面孔对待不同的人,让我演戏我做不来。但是你要知道,这样的想法往往是自以为是的真诚。如果长这么大,你连一点点对待不同人的改变都不愿意做,跨出一步露出微笑,告诉自己努力一下,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交流。一开始可能会比较吃力,如果你没有这方面天赋的话,但是不试试看怎么知道呢。当你慢慢熟悉了之后,你就会很轻松,当然有些人在这方面天生就有这个能力。轻松,是幸福的前提。

毛老师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一个人的状态来源于他缺什么。很多人说在工作环境中,我没有很高的情商、我没有很好的人缘、我没有很强的领导能力、我不会说话。所以我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吧。这时候,我相信这样的人不仅在工作中是浑浑噩噩。他生活中其他方面,必然也不会是他自己最满意的。因为他不懂得真正的面对自己,面对社会。于是那些嫉妒、鄙夷、怨恨等等丑陋的坏毛病就会日积月累爬上他的心。对这样的人,我很想说一句,你给自己一点力量,跨出一步。看看是否生活也同样接纳了你,给了你同样的力量。

能力等于五千次的肯定。愿所有人都能看到内心的自己,由无穷的力量来感受生活带给你的一切。

2、须佳琦:倾听很重要,沟通不可少

本次培训我校请来了毛燕青老师为我们进行这次的讲座,讲座的主题是《人际沟通很简单》。其实在本次培训开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在想在我的生活当中好像并没有觉得人际沟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经过这次的讲座之后发现,人际沟通可以说是很简单,也可以说是不简单的。那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因为当你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你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和别人流畅的进行交流,此时你就会觉得人际沟通非常简单。而当你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发现自己总是和别人格格不入,那此时你就会觉得人际沟通一点都不简单。那又是为何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的呢。通过毛老师的这堂课,或许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

首先毛老师在讲座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句话,沟通从心开始,每一个沟通都很重要,沟通能够让工作更加通畅。确实如老师所说,每一个沟通都很重要,那在生活以及工作中要如何进行沟通呢。毛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练习的方式,叫做身份定位法。这是沟通之前所要做的准备。简单来说就是在沟通之前心中认定对方是谁,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以及沟通的效果。而身份定位是最有效的共同技巧,这是在沟通之前已经完成了的。举个例子来说,用一句"有时间吗,想和你谈谈"来做实验,而实验的内容就是将这句话面向四种不一样的来说,比如"领导,下属,小朋友,好朋友"这四个人,当你面对这四个人说话的时候,你的语气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生变化,在面对领导的时候,大多数情况就会采用比较尊敬的,彬彬有礼的态度。而在面对下属的时候可能就会变的比较严厉,而面对好朋友的时候语气就会随意的多。这点也正印证了之前的观点,心中认定对方是谁,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以及沟通的效果。

其次是如何进行沟通。当然是要先做到倾听,这是沟通中的最大问题,那要倾听的是什么呢,倾听时要注意不只是停,还要在听的同时理解对方的意思。那要怎样倾听呢。首先在倾听时要尽量做到正面,靠近,身体前倾。而有时需要沉默,表示我很认真的在听,而有时则需要理解的应答,这样对方才能够感受到你是在倾听,例如复述,感性回应,把自己的感受提出来与对方分享,同样有时也要进行引导性的话题,例如接下来呢,然后呢等等。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的讲座,发现在人际沟通里还有许多问题是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因此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多多倾听,学会与人沟通。

3、王菲菲:沟通从心开始

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我很荣幸在39听取了浦东新区心理学科带教导师、心理学硕士毛燕青老师的《人际沟通的技能与技巧》的讲座。

毛老师用生动形象的例子阐述了沟通在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让我们学员两两一组,在沟通交往活动中练习说话语气,感受沟通技巧,切身体会到“身份定位”的重要性。讲座中毛老师风趣幽默,使我们在欢笑中快速掌握沟通的技巧,令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沟通是我们人一生一世都在实践和探索着的生存方式,从出生开始,就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沟通。同样是谈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沟通可以使人茅塞顿开,亦可以使人如堕云雾,所以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有效的沟通会使我们在工作中,在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取得成功和获得满足。

我们班上的小翊,是个比较自由散漫,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的小男孩,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课堂上脱鞋子,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

在与小翊沟通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内心还不够成熟、仍就像个幼儿园的孩子。在小翊的内心,他总以为他故意做一些捣蛋的事,这样可以引起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注。然而,实际上他的内心是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喜爱的。

于是,我及时联系小翊的父母,先告知他父母小翊的一些在校表现,并得知小翊在家也有类似的表现。我一听,心想:看来不止在学校,在家也是有这样的习惯。我马上接住他的话问道:“那当时您是如何教育他的呢?”小翊父亲当即表现出一种无奈,说:“我也想要教育,把他单叫进屋子,跟他讲道理,但是他却闷着头什么也不说,我一看就火,难免会对他大声地呵斥”,听得出来小翊父亲在教育他时容易失去理智。接下来小翊父亲补充道:“我每次教育他时他的奶奶总是拦着我,还老说我的不是,小翊妈妈也过来阻拦,弄得我的火气就更大了”我终于明白了,小翊为什么身上有好多不好的习惯的不到及时的纠正,一方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更主要在于他的教庭教育上。

我知道小翊的问题不是一两次谈话能解决的,他现在的行为习惯是长期养成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当然小翊自己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经过沟通,我了解了学生并不只是针对老师的,他在家就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习惯,这样便于摆好自己的心态,理智的看待学生的问题。我经常与小翊和小翊的父母保持联系,希望通过谈话不止让我有所收获,也能让小翊和小翊的父母有所收获。

谈心是沟通的开始,沟通是从心开始!真希望每次谈话都能是温暖人心的阳光,让老师、家长、学生都能相互的理解彼此。

4、李争鸣:沟通,从心开始

310,我校青年教师培训组织听毛燕青老师的讲座,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经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重要作用。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只有和同事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并处理好人际关系,已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环节。

首先,讲座本身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全面,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如何去改善我的沟通障碍。特别是客服封闭式的人性弱点,有非常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动之以情,容之以理,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毛老师的讲座中提到,情感使我们感知自己,以及同事,朋友情亲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方式及程度,就容易了解别人的需求。建立正面的形象以及提高互交能力。用情商去思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结合讲座,我总结了几点如下:

1、沟通的基本问题---心态,沟通不仅是一种讲话技巧,更要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不要以我为中心,要纵观大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微笑待人,管住自己的舌头,从而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2、沟通的基本原理-----关心。关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关心就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存。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3、沟通的基本要求------主动。不管是与同事,还是上下级之间都要主动与对方沟通,及时反映情况,并认真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分场合分时机有适度的沟通,注重交谈的细节和技巧,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使自己的谈话充满社交艺术,交谈目的是与人建立关系,交流思想和信息,而且让对方感觉到主题明确,观点突出。

听完讲座后,我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刻树立良好沟通这种理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出在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需要和上下级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并接受上级领导给我们的建议,去促进相互了解和学习,共同进步,丰富我们的经验,是我们的工作变得更轻松,也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蔡幼君:人际沟通很重要

人际沟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听了毛燕青老师的讲座以后我更是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毛老师从一个简单有趣的小测试入手,由浅入深;同时,结合我们身边的小实例,分析了不同的沟通方式将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确实,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合理有效地和同事与家长沟通,是做好日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拿我刚做班主任的那一年来说。虽然之前作为任课老师,也有一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但时间相对较短,交流的内容也主要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但作为班主任,孩子在学校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与我戚戚相关,因此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三年级入学之初,本班的小Z同学对学习并不上心,作业总是不能按时上交,每天的默写也都基本开天窗。即使每天叮嘱他要完成每项作业,这个情况还是一直持续着。于是我找来了孩子的母亲,和她谈论了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孩子母亲表示每天的作业都按时完成了,并不存在漏做的现象。在查看了孩子的作业记录本以后,我发现他有漏记作业的现象。

在这以后,我要求该生每天让我检查记作本,并经常和他母亲沟通,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默写有了明显的提高,字迹也端正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除了学习以外,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老师密切的关注与疏导。本班的小J同学是一个活泼可爱又聪明的孩子。但在学校遇见不顺心的事时容易发脾气,并且闹上一段时间。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以及对孩子平时言行的观察,我发现对他一定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不能强制他做事情。

因此,我主要以哄的方式先安抚他的情绪,再加以鼓励的言语与奖励,小J渐渐地改了一些他的坏脾气,开始知道早点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在日常学习中,我也有意识地鼓励他多帮助同学,并对别人的帮助报以感激之情。

从孩子们的变化中我看到了沟通的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优化自己的沟通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

6、陈丽敏:倾听是一门艺术

3月9日我有幸聆听了毛燕青的讲座《人际沟通很容易》,心里感受颇深,体会多多。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如果不能在各种角色中快速转换,那么在很多时候就会遇到不顺。在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与人沟通是避免不了的,沟通能促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毛老师说“沟通从心开始”。本色做人,角色做事。我想如果一个人从内心不接受与别人沟通、害怕与别人沟通,那肯定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用心去做、用心去沟通,才能收到最大的成效。

其次,这次讲座毛老师让我们两人一组进行了多次练习。比如,探索练习:身份定位法。A模拟不同身份的人的语气说同一句话“你有没有时间?想和你谈谈?”,请B猜一下A用的是何种身份,是上级领导、好朋友、下属、亦或是孩子。这样的一个练习,让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沟通的对象影响你沟通时的态度。“身份定位”是最有效的沟通技巧。再比如,AB讲述一件事情,而B面无表情地倾听。反过来,BA讲述一件事情,而A不时地进行回应“嗯!嗯!接下来呢?然后呢?同时呢?”。这样一个简单的练习让我明白,沟通中最大的问题是倾听。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但倾听也许是所有沟通技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学会倾听应该成为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用心的去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地关心你,这就是人类最原始淳朴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尊重领导、关心同事,多交流,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只有彼此尊重,两者之间才更深发展的机会。

7   莺:悟·心

昨天再一次有幸听到资深健康心理学教师毛燕青老师的讲座。通过游戏与交流,让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人际沟通要从心开始……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沟通。跟学生沟通、跟领导沟通、跟父母长辈沟通等等。每一次沟通,我们的角色都在调整与改变。所以角色定位是沟通之前的准备工作,你心中认定对方是谁,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以及效果。为了让我们体验到这一点,毛老师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体验:两人一组(AB),A:“有没有时间?想和你谈谈。”分别用上级领导、好朋友、下属、孩子这5个角色来演绎给B看,请B来猜是哪个角色?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的角色言语上的表述会有所变化。故毛老师给我们总结出:你心中认定对方是谁,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以及效果。

角色不是天生就形成的,“角色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曾经就有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

主要是他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就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

其实,并非只是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正常的人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充当“知识分子”这个角色,就会受到“文质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响;充当“教师”这个角色,就会有“为人师表”等角色要求。它就象“绳子”一样,把你紧紧地捆束在这个角色之中。

同样,学生在校、班、组中所充当的角色也就影响了他的性格。

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过后进行测定,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有显著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特征都有所变化。从全班的统计来看,原来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孤独、孤僻儿童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这样可见,学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响的。为什么很多看似“边缘化”的学生,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会突然变自信起来;为什么那些“混世大魔王”,在成为小班委之后,变成了一个有责任心得孩子?我想,这就是“角色效应”起得作用吧!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   鐗堟潈鎵€鏈? Copyright @2012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