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传承高桥历史,五彩斑斓描绘美好世界
古老的高桥镇有着8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纯朴,民间绒绣工艺更见精湛。“高桥绒绣馆”的开放梳理了高桥绒绣的历史脉络,展现出高超的民间手工制作技艺,是高桥人民的骄傲。
请先欣赏几幅精美的绒绣作品:
国家主席胡锦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大型绒绣《浦东新貌》(曾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上展出)
高桥老街
荷兰风情街
高桥镇小学的同学们通过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高桥绒绣馆”,踏着绒绣的发展脚步,走近一段段辉煌历程。
高桥绒绣,亦名“绒线绣”,是指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绒绣原本流行于欧洲。早在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就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而绣成的图案。到了16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
同学们参观绒绣展览室
馆长介绍高桥绒绣的历史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等刘氏五姐妹率先用绒绣制作人物肖像,标志着上海绒绣艺术日用品与艺术欣赏品的分流。绒绣从此在上海慢慢发展起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上海的绒绣产品大多出口海外,受到热烈欢迎,生产绒绣的东方绒绣厂,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度成为上海出口创汇的冠军。
绒绣馆的陈馆长介绍道:“我们小的时候,高桥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绣绒绣,看到大人绣,小孩也极有兴趣,在那个时候,绒绣是一项普及的手艺。在60年代到80年代初,绒绣是高桥地区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曾经养活了一代人……”
高桥绒绣的工艺复杂,流程繁琐,需要融合设计、绘画、制作等等步骤,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创作,绒绣作品精品难成,最主要是靠工艺师的“悟性”。高桥绒绣是高桥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展现了高桥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质朴。高桥绒绣因为在传承上颇具难度,已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
制作间里的各色绒线
传承人正在进行绒绣制作
作为高桥的新生代,同学们在赞叹的同时又增加了对家乡高桥的了解,大家为这些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深深折服,人人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高桥绒绣,喜爱高桥绒绣,并且为绒绣工艺的传承出力。
撰稿:马佩华